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选自《宋史选译·包拯传》)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数来劝勉
(2)知天长县
(3)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4)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从选文中,你觉得包拯是怎样一个人?(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期日中()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知道自己错了,向元方示好,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阐述理由。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富贵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能以径寸之木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具()躬()以(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俨然()咸()乃 ()延()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