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新社东京(2009年)12月11日电:“日本十一日在京都著名古刹清水寺公布惯例的‘今年的汉字’评选结果,‘新’字当选”。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新时期的工业政策有何相似点?
材料二  1945年7月,领导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败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丘吉尔觉得自己永远不能原谅英国的选民。艾德礼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承诺迎合了选民。仔细观察下图。

(2)据材料二分析,工党领袖艾德礼在竞选中战胜声名显赫的丘吉尔说明了什么?依据英国制度运作程序,要想成为首相,需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有人说,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英国的政治体制进步,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新经济政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第三帝国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政治、经济上主要有哪些表现?(4分)
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叉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如何“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的? (4分)
材料三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的共和国"的主要特点。(3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盟会成立后,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继承了太平天国英雄们的“遗烈”。……针对洪秀全不注意团结、不重用知识分子的失误,指出:“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于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
材料二 洪秀全把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改造提高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含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也以光复汉族河山自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就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均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洪秀全革命思想与实践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洪秀全与孙中山在民族观方面存在的异同点。(6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大体经历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急剧发展和法西斯体制的完成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均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最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惨败,法西斯政权也就彻底崩溃了。
——金相春《日本法西斯化与侵华战争》
材料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坛中强硬的右翼人物,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对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开脱,坚决支持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并亲自参拜,引起了中国、韩国政府和舆论的谴责和不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法西斯化的原因。请结合史实论述“侵华战争促进了日本对内的法西斯化,而法西斯化又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战争”的观点。(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的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应对?(3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 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文人的笔下,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胜利被描绘为民主制度和议会制度对王权和旧时代迷梦的胜利,我们切不可轻信这个观点。这场胜利不过是两万多名坚定、残忍、纪律严明的军事狂徒战胜了英格兰一直向往的一切美好事物。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多年持续不断的斗争。我们无限关心的这场斗争起初建立了权力有限的君主立宪制,而最后却导致了军事独裁。一个残暴、可怕、能量很大的人成为国家的主宰,他在后来的十二年里用心良苦而又疑惑不安地作了各种努力。他的所作所为极端错误, 反映了机会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
(1)根据材料分析,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回答丘吉尔对英国政治发展的主张。(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资治通鉴>>卷三
材料二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
材料三

材料四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
(2)材料三中图一到图二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9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