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先后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我们亲爱的战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群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三 “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人民日报》社论
(1)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的“双十二的救国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发动者是谁?这次事件的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八年抗战”的起止时间?举出两例这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著名战役。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 (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犹如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百年来国际风云的变幻。在21世纪,中美关系继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将为世界和平、繁荣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材料一: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人教网刊》
材料二: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企图把中国代表视为根本不存在。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当时命令美国代表团成员不许同共产党中国的代表团成员握手。 ——回忆录《我的丈夫冀朝铸》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了裁决,认定中国输美化学增白剂、镀锌钢丝、钢质车轮存在着倾销和补贴的行为。同一天,美国商务部还对晶体硅光伏电池组件作出了初裁。在仅仅的24个小时之内,美国就针对中国的产品作出四次反倾销和反补贴裁决,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温。
——《新京报》
材料五:三年前的耶诞节后两天,美国专栏作家邦乔妮( Sara Bongiorni)望着家中节日后的满地狼籍时,忽然发现中国占领了她的家,包含电视、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于是决定展开全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计划。……这项计划的执行过程日前成书,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邦乔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绝中国商品一年中的体验,发现以前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事,例如买双新鞋、买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家具,在没有了中国之后,都变成一种痛苦折磨。
——《中国经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哪一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美国五十年代的拒绝和中国握手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有何意义?
(4)针对材料四的中美贸易摩擦,你认为中国商务部应该寻找哪一国际机构来进行仲裁?
(5)通过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你认为中美两国为了更好的发展各自的经济,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1分)
历史视角——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历史】
材料一 (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柯伟林说:“中国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因为到1945年……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到了1945年,中国至少是一个名义上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日本人是怎样“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关注现在】
材料三 如图:1985年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和西欧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材料引自徐中约的《中国的奋斗》)
(3)据材料三,说说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实力出现如右图所示的变化趋势,将会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考未来】
(5)你认为未来的中国应该树立怎样的国际形象?(1分)
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残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不提。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一中,孔子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核心思想?
材料三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文件吸收了他的这一观点?(举两例)
结合上述问题用一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二: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如图,下面是美国二战后劳动力构成变化图。(说明:其中体力劳动者主要集聚在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18世纪80年代将蒸汽机改良,使其得以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生产部门的是谁?根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主要方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
(4)综合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