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的主要观点。
(4)综合上述四段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材料三: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所示的事件是什么?对欧洲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与中国签订的哪一条约“得到了回报”? 这一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
材料一:现在君临之大汗,名称忽必烈汗,今特述其伟业,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实,并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忽必烈”是谁?
(2)材料二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是否属实?
(3)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并指出本书的作用。
读图分析题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这条路线的起点是,最远可到达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 (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___。
(3)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
(4)这条路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材料阅读一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有什么功绩?
秦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一问题你能回答吗?
“一夫”是指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推行什么政策?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其“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分析材料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