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周恩来在《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中说:“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周恩来在此阐释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求同存异” |
著名作家龙应台写道:“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里,龙应台主张
A.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 B.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
C.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 D.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1861--1873 |
3.3 |
5.0 |
------ |
3.8 |
1874--1890 |
1.7 |
5.2 |
2.1 |
3.5 |
1891--1900 |
1.6 |
3.5 |
2.6 |
4.8 |
A.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C.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
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
C.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 |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
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
C.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