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图1图2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材料二西方七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981~1987年
日本
8.0
10.6
4.9
3.8
美国
3.3
3.9
2.8
2.7
联邦德国
7.3
4.6
2.8
1.5
法国
4.8
5.6
3.7
1.6
英国
2.8
2.8
1.9
2.5
意大利
5.5
5.7
3.1
2.1
加拿大
4.0
5.2
4.2
3.1

——世界银行《世界统计表》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情况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籍贯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申新等公司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江苏无锡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振勋(本为华侨)
广东大埔
此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浙江南海
卷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照南、简王创兄弟(华侨)
广东南海
化工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范旭东
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宋志尧
上海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成就图(部分)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从工业地域分布和部门行业分布角度比较两者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第(1)问中的其中一个角度把不同的原因写成历史小论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