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
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部门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和能够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的挑战。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牛顿与戴维曾先后任该会会长。这时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在17世纪90年代已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第一批成果,如纽科门蒸汽机,达比焦炼熔炉。
——徐吉贵《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瓦特研究蒸汽机一览表

时间
过程及成果
1767年
出于其工厂(索霍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1769年
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科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期限14年。后延长为39年。
1773年
瓦特为将研发活动继续下去,寻求风险资本投资人的支持。他与博尔顿签订了一份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竣工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两方按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一切经济后果由博尔顿承担。
1781年
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项专利。
1782年
瓦特试制出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获得第三项专利。
1784年
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第四项专利。
1785年
瓦特被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0年
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优厚的专利税使晚年的瓦特成为一个很有钱的名人。


材料三 工厂让大批工人集中在一个屋檐下操作复杂的机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负责单一工序,到19世纪中期,标准化批量生产成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工业化的机器和厂房是非常昂贵的投资,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同时,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和其它金融企业为了适应股份公司的需要也纷纷兴起。
博尔顿在索霍工厂设立了害病工人救助基金,开设一个图书馆,并且慷慨地资助该地区公共学校的创办。他并未忘记自己也曾亲手劳动过。
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要求救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进行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瓦特研究蒸汽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工业革命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笔者利用2 O世纪上半期中央政府历次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数据,对中国人口总数进行了估计,认为1911年时的中国人口总数为4.1亿,1936年初时为5.3亿。……这一结果意味着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O.27‰,1936—1946年为1.333‰,1946年初至1949年底为8.00‰。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民国时期》
材料二:15—18世纪,一切随人口变化而变化。人口增加了,生产.和交换就会增加,边缘地区的种植业就会发展;手工工场就会兴旺;村庄和城市的规模就会变大;流动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增加的压力越大,人们做出的建设性反应就会越多,这就是无声的命令。…… 16世纪,(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毛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许多地主、富裕的自耕农把土地作为牟利的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商品生产。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既冲垮了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又荡击了以小农个体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封建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加速了小农与土地的分离,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孙义飞《近代早期欧洲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关系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1911年——194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观点。依据材料二,以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证明该观点。 (6分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
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藏书》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1)依据材料,归纳李贽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