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
| 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
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
|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
|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
|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
| C.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
| D.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 |
|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 |
| 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
|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
| B.孙中山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
| C.“此种妥协”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
| D.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