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如果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我们中国基本处在温带气候,又有着广阔的内陆腹地,非常适宜农耕文明的生息繁衍。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一直以农业立国,而雨水又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家给人足。反之非旱即涝,则会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正是基于这一利害关系,古人对龙的威力产生了敬畏,形成了龙的图腾崇拜。龙作为图腾最初源于远古的太皞部落。史载太皞部落居江淮流域,以龙命官。后来,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各部落间因战争、迁徙、杂居、通婚等因素,彼此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广泛的龙图腾崇拜。
材料二 龙在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文化传统地位。老外没有中国人这般大方,他们口里叫中国龙叫做dragon,dragon在西方的神话中是恶魔的象征,有点类似于我们口里的“夜叉”;好莱坞电影里倒是经常出现西方人眼睛里龙的形象,一个大号的蜥蜴,然后绑上两个大翅膀,嘴里能喷火,风靡世界的电影《哈利伯特》里就有过哈里骑着大扫帚斗龙的镜头,自然是处于不被人喜欢的凶恶角色。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
材料一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加剧,老年用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
(1)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开拓老年人消费品市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7月7日公布。中国大陆入榜企业连年增加,今年共有61家企业榜上有名,又刷新了去年46家的纪录。进入前100名的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它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2)结合材料,说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主要体现。(8分)
2012年2月15日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问题: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宝鸡石油公司原来是一家具有优良传统的国有企业。后来,公司果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主辅分离。改制成立了宝石特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紧紧围绕“巩固和发展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进入海洋市场”这一战略目标,形成一套适合公司制运作规范的货币资金管理新机制、成本核算系统、阳光采购工程等管理制度体系,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系列改革之后。宝石公司的决策者又提出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目标,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国内外用户心中打造了过硬的品牌。现在,宝石产品的数量在国内领先,质量和信誉全国闻名。
问题: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宝石公司是怎样取得良性发展的。
材料一: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这个阶段是汽车消费的高峰期。2010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双超1000万辆,继续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我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这将带动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相关行业进入调整发展的轨道。
材料二:1999年吉利第一辆汽车下线,吉利用10年的时间虚心学习,潜心研究,成就了中国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借助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吉利汽车在整车、发动机及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都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2007年5月,吉利改变原来的低价竞争策略,提出战略转型,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品质至上和服务优秀。2010年前10个月,吉利汽车累计完成销量31.5万辆,较2009年同期增长27.8%。吉利汽车已成为我国著名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企业。
(1)阅读材料一,结合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谈谈你对我国汽车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的认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吉利汽车发展之路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材料一某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图
材料二该市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品拥有量对比图
指标 |
单位 |
城市 |
农村 |
||||||
1985 年 |
1995 年 |
2001 年 |
2010 年 |
1985 年 |
1995 年 |
2001 年 |
2010 年 |
||
汽车 |
辆 |
7 |
16 |
24 |
26 |
2 |
6 |
9 |
12 |
电脑 |
台 |
23 |
48 |
86 |
96 |
2 |
13 |
21 |
37 |
洗衣机 |
台 |
24 |
52 |
96 |
108 |
3 |
14 |
51 |
63 |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