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①、②、③三瓶体积相等,浓度都是1mol·L-1的HCl溶液,将①加热蒸发体积至体积减少一半,在②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加入后溶液仍呈强酸性,③不作改变。然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上述三种溶液,可观察到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 )
| A.①=③>② | B.③>②>① | C.③=②>① | D.①=②=③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 A |
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SO2表现还原性 |
| B |
浓HNO3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
浓HNO3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
| C |
某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放出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
| D |
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
说明铝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化学反应 |
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
| B.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
| C.常温下铁和铂都不溶于浓硝酸 |
| D.SO2和Na2SO3溶液都能使氯水褪色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H3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入水 | B.NO和NH3均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
| C.盛液溴的瓶内加少量水可防止液溴的挥发 | D.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冒白烟 |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氯气、活性炭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它们的漂白原理相同 |
| B.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Fe3+、NH4+、I-可能大量共存 |
| C.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 D.Fe(NO3)2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硫酸会变黄色 |
下列反应中,改变反应物的用量或浓度,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 )
| A.铜和硝酸反应 |
| B.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
| C.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
| D.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