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逐渐积淀下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明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榭目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和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材料三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派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007上海历史高考试卷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2分)
(3)在某次儒学研讨会上,有关学者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甲主张“儒学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力中心”“以儒学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全面的复兴。”
乙认为,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压抑沉重不堪,造成了思想文化的萎缩和创造力的衰减。丙提出,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或糟粕的东西,要给予总结。 你同意谁的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3分)
(4)深入研究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以材料三为例,找出文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5分)

许多人认为:文学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材料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诗句?他们都有哪些著名诗篇?
(2)两位诗人的诗歌各有什么风格?为什么?

概述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

评述德川幕府时期锁国政策,你能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