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A.(文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
B.(理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邓小平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拉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时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英国)威士敏士达寺是十一世纪爱德华忏悔王创建,到今将近千年,累代皆有增修。录奇的是把各时代的款式,合冶一炉,几乎成了千年来建筑术的博览会。……他们无论政治上、法律上、宗教道德上、风俗礼节上,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几百年前和几百年后的东西,常常同时并存,却不感觉有一些矛盾。
——梁启超等著《他城》(中国文化名人眼中的外国名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在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上是如何“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的?
材料三美国联邦党人当年沙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问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3)据材料三,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香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室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4)据上述材料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作用。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时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时产和其他权利。汉丈帝接受贾谊的“孺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城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硕布救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四: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材料五: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下图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材料六: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5)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