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②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骛(wù):野鸭子。②盖:大概。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妇就之( )
②临去,频频颔之,似谢。(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熟视之,乃鹜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届辽宁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 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届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 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益两使促之()
⑶使者恚,欲收悦()⑷使者下阶谢,乃已()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届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届湖北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较明易习 者也?(2)君子必慎交游焉。(3)无友不如己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墨子悲于染丝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B.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
C.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D.是以与善人居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
(届湖北潜江、仙桃、江汉油田中考)文言文阅读
韩康伯① 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 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止得襦(同“只”)两股战战(大腿) |
B.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
C.寻作复裈(不久)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
D.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殷夫人自成之当余之从师也 |
B.母问其故其如土石何[] |
C.乃答曰乃重修岳阳楼 |
D.火在熨斗中而柄热潭西南而望 |
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