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 (写出其中两个)。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3分)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⑤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注释】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②菽;豆类的总称。③佣直:指劳务收入。 ④贞惠:此指廉洁。⑤役:差遣、使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侠躬履俭素(2)为官市马
(3)乃悉罢之(4)谓诸牧守曰下列句中与“侠亦不以入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B.以土砾凸者为丘 |
C.祭以尉首 | D.以其境过清 |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裴侠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以前专门给郡守捕鱼打猎的人,都被他撤消了。 |
B.文中引用老百姓的歌谣,是从侧面赞美裴侠的廉洁奉公,是世人的楷模。 |
C.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太守将他“别立”,与其他官员分开。 |
D.此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裴侠的事迹;二是世人对裴侠赞美和太祖对他的赏识。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译:
(2)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译: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解释加点字
(1)且相如素贱人素:(2)亲戚而事君者事:
(3)而相如廷叱之廷:(4)蔺相如固止之固: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句中“以”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土砾凸者为丘 |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C.杀之以应陈涉 | D.以其境过清 |
翻译句子
(1)徒以吾两人在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出师表》,解答1-4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深入不毛 () (4)北定中原()翻译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有一个成语,请找出: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14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跨 州 连 郡 者 不 可 胜 数 (2)高 祖 因 之 以 成帝 业下列语句申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凡三往,乃见胡不见我于王 | B.则名微而众寡失道寡助 |
C.欲信大义于天下愿陛下亲之信之 | D.国险而民附等死,死国可乎 |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选文中诸葛亮准确地分析了三方形势,针对曹操具有政治和的优势,提出“”的对策;针对孙权具有地理和的优势,提出 “”的对策;针对处于战略要地的刘表、刘障两个集团的弱点和刘备的自身优势,要求刘备,以奠定日后建立“霸业”的根基。(5分)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2题。(共10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足食,足兵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甲】 文重点强调的是“人和”(“得道”)【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你认为【甲】 【乙】两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