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枉车骑过之拜访 |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
C.乃谢客就车辞别 |
D.遍赞宾客赞扬 |
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都是从侧面烘托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公子执辔愈恭
②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③从骑皆窃骂侯生
④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⑤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⑥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⑤⑥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①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狱,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鞫②,事随以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迁太仆寺丞,充度支巡官。会诏下东封,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经度供馈,以能干闻。
明年,契丹入寇,王师衄③于君子馆,敌兵乘胜据中渡桥,塞土门,将趋镇州。诸将计议未定。湘为田重进划谋,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敌以为然,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夜二鼓,率兵而南,径入镇阳,据唐河,乘其无备破寨栅。及敌兵觉。悉遁走。端拱二年,选为将作少监。
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援④旗伐鼓,白昼抄劫。邻郡发兵千人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转运使王嗣宗以状闻,诏复旧官。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为干职⑤,命以自随,所至州郡,勾检其簿领焉。二人后皆历清要⑥。明年,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抵无定河。水源涸绝,军士渴乏。时湘已辇⑦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
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⑧甚微,而不逞辈⑨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收其利以资军用。湘言非便,遂止。
咸平二年,入为户部使。受诏详定三司编敇,坐与王扶交相请托。擅易板籍,责授将作少监。
四年,卒,诏遣其子希颜护丧传置归乡里。
(节选自《宋史·索湘传》,有删改)
注:①释褐:指初入仕。②按鞫jú:考查,审讯。③衄nǜ:挫败。④援:持。⑤干职:办事官。⑥历清要:历任清要的职位。⑦辇:运送。⑧输课:纳税。⑨不逞辈:不法之徒。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州有大狱狱:案件 |
B.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知:掌管 |
C.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邀:迎候 |
D.王超等率师趋乌自池趋:赶赴、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收其利以资军用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 |
B.王师衄于君子馆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
C.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为田重迸划谋 |
D.夜二鼓,率兵而南即掩击而尽擒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索湘精明干练的一组是 (3分)
①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②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
③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④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
⑤二人后皆历清要⑥收其利以资军用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索湘有管理才能,在封禅典礼期间,他掌管供给,以能干闻名;索湘善于出谋划策,镇阳、唐河一役,采用他的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捣毁敌营。 |
B.索湘因全擒盗匪而官复原职。西山脚下,盗匪猖獗,竟连实施追捕的士兵们都心生畏惧,索湘率精兵突袭,生擒这帮盗匪,索湘也因此官复原职。 |
C.索湘处事务实,积极革除流弊。他任河北转运使时,当地百姓有酿酒的,每年纳税很少,不法之徒因此作奸犯盗,索湘上奏,堵住了这里面的漏洞。 |
D.索湘爱民,任河北转运使时,纠正了德州滥用民力的做法,受到好评;索湘对自身要求不严,曾先后因侵占公物和为家人谋取私利而遭到处罚。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4分)
(2)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 (3分)
(3)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 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琴:指嵇康的《琴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深被眷接 器重 |
B.此子宜置丘壑中 弃置 |
C.了无怪色 明白 |
D.恺之矜伐过实 庄重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他画邻女像,“图其形于壁”;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
D.顾恺之吟咏具有先贤的风制。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赞赏,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的一部分(摘录在下)断句。
尝 以 一 厨 画 糊 题 其 前 寄 桓 玄 皆 其 深 所 珍 惜 者 玄 乃 发 其 厨 后 窃 取 画 缄 闭 如 旧 以 还 之 绐 云 未 开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②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可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直:径直 |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滋:滋味 |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憾:怨恨 |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隅:角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 B.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C.其可不喜且幸欤 | D.则其心洒然而醒 |
其孰能讥之乎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③天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②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①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③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组:即丝织物、绶带之类。玺符节:玺即玉玺,皇帝的印。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②案堵:意为按原来的次序,安安稳稳。③项梁:项羽叔叔。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 |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距:同“拒”,抗拒,抵御。 |
C.无内诸侯军内:同“纳”,放进 |
D.乃佯尊怀王为义帝佯:假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父老除害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 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D.①系颈以组 |
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 |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
用斜线(/)给文中加波浪的句子断句。
吾 与 诸 侯 约 先 入 关 者 王 之 吾 当 王 关 中 与 父 老 约 法 三 章 耳 杀人 者 死 伤 人 及 盗 抵 罪 余 悉 除 去 秦 法。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
①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②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文言文阅读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权善才、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三思募勇士,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权善才、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坐:坐下 |
B.擢仁杰为魏州刺史擢:提拔 |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 |
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就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