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某校九年级⑴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A组同学收集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材料(见表一)。
表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元)
| 年 份 |
1978年 |
1990年 |
2001年 |
2006年 |
2011年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 |
1510 |
6860 |
11759 |
21810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134 |
686 |
2366 |
3587 |
6977 |
(1)分析以上表格数据,你能从中看出哪些现象?
现象一:
现象二:
(2)请你就如何解决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3)请你谈谈这次探究实践活动的收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面对情绪的万花筒,我们希望能追寻到快乐。在成长的过成中,我们或高兴,或忧愁,或惊恐,或愤怒……为了让中学生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为引导同学们合理掌握情绪,某班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班会设计一个主题。2分
(2)请你分析:为什么我们会有情绪的变化?4分
(3)请你提供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愤怒的学生。星期一,七年级的小李由于周末贪玩电脑没有好好完成作业,被老师叫出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晚上会到家里,刚打开电脑,又被妈妈训斥了一顿。小李的怒气立刻爆发了,猛摔自己屋的东西,躺在地板上大哭大闹,还不肯吃饭。母子关系骤然紧张,家里的气氛也没有往常那么温馨了。
材料二:愤怒的农民。在云南,从小生活在滇池旁边的普通农民张正祥,看着人们肆意的破坏滇池,美丽的滇池惨遭毁容。张正祥愤怒了!这一怒就是三十年,他义无反顾地同破坏滇池的行为作斗争。为此张正祥,被评为“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1)结合材料,分析小李产生愤怒情绪的原因及危害。
(2)当我们愤怒的时候,确实需要发泄自己的怒火,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可以避免那些错误的发泄途径。两个方面即可。
(3)愤怒只有破坏作用吗?请结合张正祥的事例评价愤怒的作用。
材料一:19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为了给祖国争光而出国深造。他出国时带了一捧祖国的泥土来怀念自己的祖国。后来肖邦客死他乡,临终前他嘱咐自己的姐姐一定要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以表示他生前不能回到祖国,死后也要和祖国在一起。
材料二:爱国商人黄海伯,虽然在海外漂泊,可始终心系祖国,时刻想着为祖国建设作贡献。1990年,他不顾许多人的劝阻,毅然回国投资,对祖国繁荣昌盛充满信心。他的孩子在美国读书,回到家里,黄伯海要求孩子一定要说标准的普通话。他说:“我是要他记得,要自强自立,做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肖邦临死前要求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国内,这说明了什么?
(2)黄伯海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草帽,二女儿卖雨伞,老太太成天愁眉苦脸的。一位邻居问她:“老人家,你每天都在为什么而发愁呢?”老太太说:“唉,一至下雨天,我担心大女儿的遮阳草帽卖不出去;等天晴了,我又担心二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你说我能不发愁吗?
如果你是老太太的邻居,你会怎么开导她呢?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