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 B.废除不平等条约 |
| C.改革科举制度 | D.变革政治制度 |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
| 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 D.以退让求合作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其观点的准确理解()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
|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
|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
|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下图是1907年 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
|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
|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戊戌变法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