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的位置不在分度盘的中央,要使横梁平衡,应调节 。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金属块的质量。把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当右盘内有50g的砝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天平平衡,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3)将金属块放入盛有35cm3水的量筒中以后,水面所到达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3.
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图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 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 .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 (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小明想探究“不同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小明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小明边听声音,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及数据如表所示: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距离/m |
1.2 |
0.8 |
0.5 |
响度 |
较响 |
较响 |
弱 |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如图是“探究冰、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 (正确/错误)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根据探究过程可知,冰熔化时温度 (升高/不变/降低),具有这种熔化特点的固体叫 (晶体/非晶体).
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铅笔、 .
(2)在实验过程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蜡烛B应放在玻璃的另一侧.一边移动蜡烛B,一边 ,(选填“用眼睛透过玻璃板观察”或“直接观察B”),操作过程中蜡烛B不点燃的好处是 ,当 时便停止移动蜡烛B,B的位置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
(3)判断像是否为虚像的依据是看像能否用光屏来呈接.写出判断平面镜所成像是否为虚像的做法和观察方法 .
(4)本实验至少要做三次,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