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何意义?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注意什么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某报社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
农民工:“出来赚钱,工资高,不会被拖欠,最好能够不断涨一涨,哈哈!”
企业家:“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利润逐年增长,积极回报社会。”
大学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享有政治权利,过着更有尊严的生活,这就very happy!”
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从农民工、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近几年,由于我国各地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许多地方的房价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购买力,大中城市的房价更是令人堪忧。
材料二今年 “住房”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住房建设及价格深受关注、重视,国务院对住房问题十分重视,积极从各方面提出解决办法、方案。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道理实际回答:
在我国,哪些因素在拉动房产价格的不断上升?
(2)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不少地方的房产价格可能回落,宏观调控措施将见成效。请分析房产价格回落对人们生活和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W市的民营企业在2006年到2009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其投资总量由4000亿元增加到61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对GDP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以上,拉动当年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均超过2.5。同时对该市新增就业率的贡献率超过10%,尤其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上的贡献高达15%以上。
材料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乃至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其资产总值超过200亿元,连续七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并于2010年成功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吉利的成功源自“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全面领先”的发展战略;源自于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了吉利汽车研究院,目前已经形成较强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源自于集团贯彻“时刻对品牌负责,永远让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已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同时目前拥有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子品牌的500多家4S店和近千家服务站,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快捷服务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W市发展民营经济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说明浙江吉利集团的成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A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
6842 |
7703 |
8472 |
9422 |
10493 |
11759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
2034 |
2476 |
2622 |
2936 |
3255 |
3578 |
注:2001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4%和 7.4%。
图1:2001-2006A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统计
材料二、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要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如果最终消费率由现在的49%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恢复到50%左右,就会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1)请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请你为解决图1 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3)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十二五”计划重视居民消费的经济学道理(10 分)
效实中学本学期班际辩论赛在高二年级如火如荼的展开,在一次辩论赛中就知识与创新的关系有一段对话。
甲: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书本知识增多了,特别是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那么他的能力,其中包括创新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自然会很强。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创新能力并无必然联系,相反,有时候,知识还可能成为创新的一种不利因素,一种障碍,是谓“书读得越多越蠢!”
乙:的确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现:一方面,有很多知识相当丰富,而创新能力很弱的所谓“书呆子”;另一方面,又有不少虽然缺乏知识,但颇有创新智慧的所谓“机灵鬼”。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甲、乙的议论进行分析。(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