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两类不同国家既想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确立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主观意志,又要维护战后合作的共同愿望的矛盾的反映,是妥协和折衷的产物。它确立了苏联和西方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
材料二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我们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世界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的演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雅尔塔体制下美苏之间关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2分) w
(3)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4)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上提出什么方针政策?进入21世纪,我国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又有何举措?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节选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耕地(亩)
牛(头)
猪(头)
犁(张)
水车(架)
房屋(间)
数量
6.98
0.32
0.58
0.62
0.16
3.91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
材料四:2009年2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它们体现的经营模式有何共同之处?经济性质有何
不同?
(4)依据材料四,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何新发展?为什么会有新发
展?

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他是新中国在国内、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台湾的国民党官员对(尼克松)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恩来一个人在我们这边,那今天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则可能是我们。”
举出一例国共内战时期,周恩来领导的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重大斗争史实。
材料二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图一图二
图一 1951年6月18日。标题是: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图二 1971年11月8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据图1,指出“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图2中的“中国人来了”的最主要的依据应该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应对“中国人来了”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具有的这种儒家精神的美德,使他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的永久爱戴。群众对他的热爱,在中国的政治上也变成了一股绝无仅有的力量。”
“儒家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周恩来赢得中国人民对他“永远的爱戴”的原因有哪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全集》第9卷))。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请回答:
(1)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创立了什么理论?后来有什么发展?
(2)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史实。
(3)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6分)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巨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招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N.佩弗《远东》
【材料三】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党专政的可能性。”……后来又《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日本明治之政”所作的努力。(4分)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的?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限制任何一党专政”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实践?有何意义?
(4)指出毛泽东与孙中山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的理论来源,并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元史》
材料二: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定期到官府服役者)百二十三万,构占工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为坐匠。……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后废除了匠籍。——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完成:
(1)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