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
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来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 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 B.Zhuang Zhou | C.Meng Ke | D.Xun Kuang |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
C.重视民意 |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 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 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 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铭文理解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 B.铭文说明西周强调秩序和等级观念 |
C.铭文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 | D.“中国”一词西周与现代的意思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