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为支柱产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8分)
材料二: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加快建设成文化强省?山东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多年达20%以上;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跨人“两干亿元俱乐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山东省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快步迈进。巨大的发展变化给人这样的启示:文化发展惟有依靠源泉才能存在,文化体制惟有改革才有出路,文化产业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事业惟有惠民才有活力。
(2)阅读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
运用政治常识说明这种不同。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而努力奋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的正确性。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依据。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绿色GDP”“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名词不断出现,随着新名词的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子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者李慎之曾言:“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树立公民意识,才可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综合《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当好国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