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材料三: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1)从材料一列举的时期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中国现代化开端的时期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
(3)材料二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
——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三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这一政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长期实行的经济根源及影响。
(3)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6分)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义 |
建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
① |
② |
青岛、大连等 |
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③ |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菱缩的状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何作用?
(2)古希腊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希腊民主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对后世的借鉴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国共两党为实现这些目标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为了实现材料三的目标,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8分)
材料……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性质)。……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请回答:材料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政府?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为车骑将军。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亚夫丞相职务被免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周亚夫先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请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