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问答题。
【主题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材料二 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
材料三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⑴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一法律文件?它们的颁布都有利于哪个阶级统治?
⑵材料三中的“改革”发生在哪一年?
【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材料四 ……美国独立以后,维护和扩大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同限制和废除黑人奴隶制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成为美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从1850年妥协案的成立到1877年南方重建的结束的近三十年,是美国历史中自由雇佣劳动制同种植园黑人奴隶制进行决战的时期,这一决战的高潮是……
⑶材料四中“高潮”是指的美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1分)
【主题三: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⑷导致材料五中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题总结】
通过对以上主题的探究,你认为巩固和完善某种社会制度的途径分别是什么?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材料二和平解放前的西藏,交通运输极端落后闭塞。那时,在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60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507亿元,比1951年增长111.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比民主改革之初增长117倍。人均预期寿命由35.5岁增加到67岁,青壮年文盲率由95%除到1.2%。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其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绝不会因为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暴力事件而放弃。”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先生
(1)根据材料一谈谈,西藏是何时得到和平解放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2)阅读材料二,请你列举出解放后的西藏交通成就史实一例。
(3)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你用材料三的原句回答。
民主与法制是社会进步、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历程,并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在建国初期保障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什么?(2分)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的法制建没取得了重大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
(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段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践踏,这一时期是指?(2分)
(4)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分)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2分)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历史人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谁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谁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
(2)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决策?农村改革首先从哪两个省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3)目前我国已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意义?
如图,阅读材料并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图①农民拥护《土地改革法》图②合作社的农民在分粮
图③“卫星田”的稻穗能托住一女孩图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以上四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通过以上历史事件学习,你认为现在我国在制定、调整农村经济政策时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遵循哪些原则?
60年的峥嵘岁月,6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土地改革;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
时间 |
国内生产总值 |
工业增加值 |
粮食产量 |
1978年 |
3642亿元 |
1607亿元 |
30477万吨 |
2007年 |
246619亿元 |
107367亿元 |
50150万吨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民歌创作于1958年开展的什么运动中?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