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②,能为文收责③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④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焉。”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计会:算账一类的事。③责:通“债”,债券。④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下列句中的“焉”与“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日见之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惧有伏焉 | B.永之人争奔走焉 | C.且焉置土石 | D.冀之北,汉之阴,无陇断焉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冯谖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的目的是为了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
B.孟尝君听完冯谖矫传命令的解释后以一句“诺!先生休矣!”肯定了冯谖的做法。 |
C.冯谖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虽然身份低微却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 |
D.选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冯谖这个人物形象。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4分)
(1)谁习计会: (2)以何市而反:
(3)臣窃矫君命: (4)孟尝君不说: 翻译下列句子。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译:
(2)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译: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③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③恶:同“勿”
(选自《明史•宋濂传》)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卒获有所闻()
(3)俟其欣悦()(4)或指其书曰()下面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濂具以实对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
B.间问群臣臧否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C.善者与臣友,臣知之 何陋之有《陋室铭》 |
D.坐客为谁 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诚然,卿不朕欺。【甲】文段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心乐之()(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
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乙】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⑦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ì):高兴、快乐。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若寡人国小也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
B.使守南城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
D.则道不拾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选文中威王和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庶竭驽钝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如“遂许先帝以驱驰”读来平常,却是一诺许下,践行数十年,效忠两父子,历经无数危难而不改其志,千年后仍令我们动容感叹。
请你也从《出师表》中找出有此特点的语句,赏析其蕴含的情感。(不限于【甲】文选段。)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小题。(共8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走:
(2)腰白玉之环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