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汉口开埠以后,江汉关以下地段开辟了租界区。外国人在汉口有自己的码头货栈,兴建了工厂公司,开办了航运业。汉口的商业中心,从沿河一带向沿江一带转移。汉正街的繁华盛景,逐渐被六渡桥、江汉路以及租界滨江商业区所取代。汉口人的日常用语中,除了洋船之外,多了洋火、洋油、洋蜡、洋布、洋铁、洋油灯等一系列洋字号的名词。在洋街的影响下,汉口向近代城市迈进的脚步缓慢地移动了。1871年冬,清政府在汉口设立招商局。 1889年,洋务派人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以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加速了汉口前进的岁伐。
(3)以材料三的汉口为例,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材料四 《19世纪中期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4)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我国近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鉴今是我们学历史的目的之一,历史对今天有何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启示一: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材料一:历史学家们估计,在全球诸文明中,上层统治阶级仅总人口的1%—2%。各国,无论在哪里,它们都侵占了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显然,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但是,就人类的整个历史而言,重要的是人类的确取得了进步。……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呢?——在过去,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1)以雅典城邦文明为例,你认为“文明的到来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的说法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试以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为例论证文明既是诅咒又是福音。
启示二: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材料二:在从约500年到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什么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500年到1500年中中国发达的主要表现。据材料说明中国走向没落的原因。
启示三:曲折的逆境奋斗
材料三:“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3)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
(4)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描绘的理想是否得以实现?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动,中东、中欧、和东欧地区按照《凡尔赛条约》重新组合,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表现为国内统治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加强,对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对外图谋别国领土和报复心理;作为被统治民族的少数民族的反抗情绪加剧,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涨;弱小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
——《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不久,民族主义没有如一些人所预期的那样重要性下降,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各地区战乱纷争不断,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对于这几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你有何看法?
(2)阅读材料二,分析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问题愈演愈烈的原因。
(3)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你对民族主义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新领导人仅仅对那些能增强民族力量的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一位文职官员表达了如下这一观点:“这就象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材料二
日本人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创造了以欧洲最新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军队。明治领导人预见到,这些新军队需要现代化经济为它们提供军需品。因此,他们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政府领导人不仅注意支持轻工业如纺织工业,而且注意支持重工业如采矿业、钢铁工业和造船业,因为后者是提供军需品所必不可少的。这些企业建成后,政府通常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以这种方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明治维新后新领导人热衷增强民族力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实现经济近代化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其后果。
(3)有人将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模式称之为原发性内发型,你认为日本应该属于什么模式?在这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力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
“美国国民,为建设更完美之合众国,……并谋今后国民永久乐享自由之幸福起见,爰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如下:
第一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第二项: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第三项:合众国参议院由各州州议会选出参议员二人组成之。……
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
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约法特别规定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发布命令必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材料三
美国宪法不仅确立了一系列宪政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妥协精神,达成了各阶层共享政权的约定。宪法不仅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这种在确定原则框架内反复发生的妥协,构成了美国宪政的突出特点,也使它能够适应复杂多样、变化不定的社会形势。正因为如此,美国宪法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宪法的主要相同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部宪法制定的直接原因有何不同?在政体上有何差异?
(3)除上述不同之外,从材料一、二中你还可找出什么不同点?中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模本而制订的,为何还会存在这些不同点?
(4)两部宪法的命运怎样?材料三认为美国宪法最突出的魅力是什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方式及政治基础。
⑵、两次合作实现后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各是什么?
⑶、两次合作期间,针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共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政策方略?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⑷、你认为能否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请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