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图一所反映的战争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是《 》
图二所示黄海激战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谁?
图三所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2)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探索?(列举相关事件)在“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中,“革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材料三: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3)指出材料三中“诞生于上海”和“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四:1978年底中共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新华网”
(4)中共中央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在近现代走过的发展历程为今天中国的崛起及发展留下了哪些教训或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姓,《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由此说明人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赢、晏等等,大都从女。
回答:
①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的姓氏最早起源于何时?
②这一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是几千寒热。”——毛泽东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认为人与猿的区别是什么?
②材料中反映的生产工具有哪些?
③材料中的“小儿时节”是一种什么社会?简述其情况。
(本题9分)主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步骤一: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
图一(地点:沈阳)
图二(地点:北平)
图三(地点:南京)
(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哪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步骤二:听歌曲——体会不屈的抗争
材料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材料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分党,不分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强盗正在走向灭亡。待到最后胜利日,世界的和平见曙光。
(2)材料一是孙明同学收集到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片段。根据这段歌词,归纳《黄河大合唱》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
(3)材料二是《游击队之歌》,它唱出了人民共同抗敌的情景,请写出抗战中中国军队英勇抗敌的一个著名战役。你认为抗战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步骤三:看新闻——把握中日关系现状
材料三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也已经将今年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但中日两国间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历史认知的问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田)。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
——摘自新华网
(4)依据材料三,概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5)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处理当今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团结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时期 |
时间 |
标志 |
影响 |
|
第一次合作 |
北伐战争 |
1924~ 1927 |
1924.1国民党 “一大”的召开 |
国共合作后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第一次分裂 |
土地革命战争 |
1927~ 1937 |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
第二次合作 |
抗日战争 |
1937~ 1945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
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光复 |
第二次分裂 |
解放战争 |
1946~ 1949 |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被日本侵占了半个世纪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争端再起
(2)指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全面内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列举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
感悟历史
(3)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等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中西方冲突的第一件事,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来,是因通商上的隔阂深了,借烧烟而爆发的,实则通商上种种的症结,郁而必发,烧烟特其导火线耳。其结果,中国因兵力不敌,英人逼迫江宁,清人不得已,于江宁议和,订立条约{一}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三}进出口税,则秉公议定。{五}割香港岛。
材料二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材料三在中西方近代化探素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材料四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缺乏作战经验等原因,起义遭受了挫折。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烧烟”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根据材料一内容推断,“江宁”是今天的哪座城市?(1分) 材料一签订的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提到了中国近代前期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它们分别是指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哪些重大事件?
(4)根据材料四问答,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指什么?(1分)
(5)对于材料三和材料四探索的不同结果,你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