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
D.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天气预报 |
1856年 |
1873年 |
1939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无线电 |
1896年 |
1909年 |
1928年 |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应了()
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阅读“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示意图”。据此判断,晚清时期对经济结构的演进客观上产生拉动效应的国家制度或政策是()
A.商业专卖 | B.闭关锁国 |
C.开埠通商 | D.实业救国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