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2: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语能比。---《马可·波罗行纪》
(1)材料1中的“至元八年”是指 年,“弱宋”是指 。“遂一天下”是灭了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1+1+1,3分)
(2)元朝疆域辽阔,忽必烈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地方和中央分别设立了什么?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何时?当时的“琉球”是指今天的哪里?(1+2+1+1,5分)
(3)材料2中的“此城”是指 即今天的北京,马可·波罗是哪国人?《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有何影响?(1+1+1,3分)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贞观之风】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1)唐太宗采取了哪些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两例,4分)
【盛世经济】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对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创新?(两例,4分)
【和同一家】
(3)唐朝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请你用一史实证明唐朝时期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外友好】
(4)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友好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请你以唐朝时期的历史史实来证明中日关系的友好。(两例,4分)
【文化辉煌】
(5)唐朝是我国诗赋创作的黄金时代。其中被称为“诗仙”的是谁?
(6)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哪位帝王?
(7)综合以上提供的信息,请你分析唐朝文化辉煌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唐太宗说,当一国国君的基本原则,必须先保存老百姓。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如同割自己大腿的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死了。
材料三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1)请你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亦能覆舟”。
(2)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找出两则材料观点的共同之处。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简单评价唐太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鼎忠的殿试卷)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由于进士科主考诗赋……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诗歌的热爱,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终于使唐诗走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1)材料一中的殿试卷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正式诞生时的在位皇帝是谁?
(2)材料一的“殿试”最早是哪位帝王创造的?这位帝王在这方面还有什么创新?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龙岩一中分校七年级某班学生在探究隋朝大运河的问题。在讨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上小历和小史的观点出现了分歧:
对该问题的争论,你认为谁的观点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3)元朝统一了全国且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