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2: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语能比。---《马可·波罗行纪》
(1)材料1中的“至元八年”是指 年,“弱宋”是指 。“遂一天下”是灭了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1+1+1,3分)
(2)元朝疆域辽阔,忽必烈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地方和中央分别设立了什么?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何时?当时的“琉球”是指今天的哪里?(1+2+1+1,5分)
(3)材料2中的“此城”是指 即今天的北京,马可·波罗是哪国人?《马可·波罗行纪》对西方人有何影响?(1+1+1,3分)
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新航路的开辟”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1)下图的发明与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关系?
【中外关联】
(2)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请写出中国古代的一项航海壮举。
【方法掌握】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就需要建立在正确的方法基础之上。
(3)请写出评价“新航路的开辟”的方法。
【理解学习】
美洲的发现,饶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共产党宣言》
(4)如何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 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l868年某日本官员语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各国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3)材料三中“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4)
(4)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摘自《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1)材料一的《独立宣言》、材料二的《人权宣言》分别是哪个国家颁布的?
(2)概括材料一、二内容方面的共同点。(不得照抄原文)
(3)比较材料一、二,简要说明《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理由。(2)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走上对外开放之路。为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内部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机构,如“总理衙门”、“总税务司”等。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得到沿线近60个国家参与和支持。旨在借用“丝绸之路”历史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带动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 “命运共同体”, 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材料三:2015年3月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一也门,安全形势严重恶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在也门的中国公民的安危,第一时间组织其有序撤离,让在战火中煎熬的同胞们倍感温暖。同胞们举着“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的横幅,手持五星红旗平安到家。
(1)清政府“海关收入从最初的微乎其微,十年就发展到年收入1200万两”,根据材料一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总税务司征税有何特点?海关总税务司等机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社会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多国参与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内、国际因素有哪些?
(3)请你结合材料二和自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将划线部分补充完整。
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它必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
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一条 之路,
它必将 ;
还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一条 之路,
它必将。
(4)网友评论也门撤侨事件说,“祖国的强大不在于有多少免签国,而在于危险时能把你带回家!”结合材料二、三,请你以公民与祖国的关系为题发表你的内心感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又进一步加紧和扩大。……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在英国的扩散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材料二: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工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回答,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出现发展“瓶颈”后未能及时突破的原因有哪些?
(3)两国未能突破发展“瓶颈”分别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