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氦。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氦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氦。这些氦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纺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氦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氦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氦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氦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氦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面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脚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 |
B.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 |
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 |
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 |
“太空中行走”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作者在解释太空中行走的原理及特点时主要的手法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 |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 |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
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完成下题。
哈欠声声
兰晓雁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的解释是: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通过鼻泪管下放,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造成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人一副困乏欲睡的模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打哈欠优点多多。英国医生发现,打哈欠时的深长呼吸,有利于脱垂疝囊回纳,使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打哈欠可促使咽喉部肌肉运动,肌力增强,减轻因咽喉肌肉松弛而造成的打鼾症状。对男人而言,打哈欠和阴茎勃起都是由一种氮氧化物所掌控的,这种氮氧化物在大脑中扩散开后,既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有时这两种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说了这么多打哈欠的奥秘与好处,可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哈欠带给你的都是好事。如果你已迈进中老年的门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患,出现了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临身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而且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这时,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听之任之,让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2期)
下列对“打哈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哈欠是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时,你不自主地做出的一种动作,而且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 |
B.打哈欠是人们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闭目塞听、身体往后仰、全身神经与肌肉完全松弛、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一种声音。 |
C.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因此,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是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的。 |
D.打哈欠是谁都有过的一种体验,美国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
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抑制大约6秒钟,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
B.哈欠是由于人们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肌肉严格遵照“指令” 运动而诞生。 |
C.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因为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 |
D.科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打哈欠的人都是温和、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的人;而那些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人都不打哈欠。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时,有一种氮氧化物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同时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这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中老年人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时,可能是疾病将临身的信号。 |
B.人们在大笑、打喷嚏与打哈欠时,会由于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眼睛里泪腺分泌的眼泪无法通过鼻泪管下放,而眼泪汪汪。 |
C.“安眠像” 这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而为失眠者所喜爱。 |
D.当人体需要自我保护时,人们打一次哈欠可以进行深沉悠长的吸气,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随之收缩的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从而提升用脑效率。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6.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扳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十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走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庄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丁。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 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 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 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 |
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
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
13.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
是什么?
答:
14.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