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问题。(共7分)
给抗生素“把把脉”
①1943年,青霉素的诞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出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常用抗生素。但是,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很多细菌对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性。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曾经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足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出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近年来还出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而2011年美国出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感染这种细菌后的死亡率达到35%以上。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沉默的耐药基因,即当我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帮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滥用抗生素还会诱导细菌感受态的产生。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段的状态。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段,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很多,厂家、药店、医院,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生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原因。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无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开展的清查整顿效果有限。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⑤只有给抗生素“把把脉”,明确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才能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第②段结尾处的例子意在说明: 。
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的例很多:王阿姨出现了头痛、发烧等症状,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不见好转,第二天,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且非细菌性,医生给她开了药,于是服用。第三天,为让自己早点痊愈,王阿姨在服用医生开的药的基础上还加服了原有的头孢氨苄胶囊。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材料,简要分析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材料】
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流行性感冒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形下7-10天左右痊愈,但有的人会感到疲乏无力,且会持续2-3周。
答: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共17分)
①在冬末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②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浸润。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汽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籁之声,将会润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1]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③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情,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2]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④春天是四季的发轫[3],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有改动作者:黄水生)
注释:[1]翩跹(piān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2]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原多指宗教信仰)。[3]发轫(rèn):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
A.春之声 | B.早春之恋 | C.春天的脚步 | D.欢快的早春 |
选出对早春原野的特点归纳最恰当的一项( )
A.隐约而含蓄 | B.寒冷而凝重 | C.鲜艳而活泼 | D.热烈而奔放 |
请把本文第②段中突出春雨“温柔”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早春草色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欣赏早春的草色?(4分)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景致。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
比喻句(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赞美早春景物的同时,还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
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学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文段中加横线句的“这一点”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②虽乘奔御风()
③良多趣味()④属引凄异()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王命急宣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B.是吾剑之所从坠春冬之时 |
C.每至晴初霜旦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丛草为林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李白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与本文中的哪一句描写的山峰特点相同?请用一个字概括这一特点。(2分)
作者只用“清荣峻茂”四字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高粱时时摇yè( )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凋敝的颜色。……晚秋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sè,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那么火热的夏,冬那么含蓄。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澄()妩()
(2)根据提供的拼音写汉字:
yè( ) sè( )
(3)划线句与上下文不连贯,请做修改,使之连贯协调。
阅读冰心的《腊八粥》完成小题。
腊八粥
⑴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⑵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⑶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⑷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⑸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⑹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连在了一起?
说一说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说出加点词语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结合下面的材料,说一说本文包含着哪几种真挚的情感?
材料一:“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冰心《关于散文》)
材料二:“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与共鸣。”
(冰心《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