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预料
B.此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语详:详细
D.黼闻而之衔:怀恨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他认为自己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遇赦,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知州。不久遇上母亲去世,服丧结束,担任秀州知州。

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 令 著:显著。
B.天下之疑 释:消除。
C.不行 格:搁置。
D. 永和 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 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 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 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村落嫁娶图记

(明)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 丹青     工:主管。
C. 予以此图 之  质:询问。
D. 礼宜昏    昏:结婚。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A.

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

B.

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C.

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 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D.

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3.

文中加点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 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3.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父不愿其 然:这样
B. 即尊位 及:等到
C. 时台 ,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丰尝于人中显 二弟 诫:警告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亮知荆州 当受敌次:驻军
B.毦而答曰投:扔掉
C. 将军自 何如也度:估计
D. 则非亮先 备诣: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殍 不知发
B. 我聊 忘忧耳如惠语 让单于
C. 以上客礼之今其智 反不能及
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A. 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 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 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 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3分)

(2)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3) 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