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的(        ),他的代表作为(              )。
在横线上填上原文。               、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沿阻绝(              )     (2)王命急宣(          )
(3)略无处(              )     (4)不见月 (          )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
①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③堙(yīn):填。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九十炎帝之少女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画一处)
常衔西山之木石
.下面划线的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固常衔西山木石
B 河曲智叟笑止之日面山
C上多柘木如土石何?
D杂然相高可二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4分)

(一)三峡
郦道元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蔽日(隐瞒) B.多趣味(确实)
C.绝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消失)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 B.予尝求古仁人
C.已而细柳营 D.策不以其道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释文段中划线的文言实词。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请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与民同乐”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吴均《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②月色入: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
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竹取道齐师 B.其境过清咨臣当世之事
C.不久居高二黍许 D.隶而者太守归而宾客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