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
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 B.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C.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
材料五“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
(1)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2)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3)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
是什么?(3)
(4)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4)
(5)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2)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
B.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
C.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
D.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
近代一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
B.中国民主革命一再受挫 |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D.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选择 |
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所要直接解决的矛盾是
A.农民与地主经济之间的矛盾 | B.官僚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
C.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 | D.封建国家与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 |
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 | B.改革的方式 | C.改革的性质 | D.改革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