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实验室中常见的装置。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吸收)。
①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 (填写装置序号字母)。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装置B的作用是 。
④装置C中出现的现象为 。
(2)若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来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气体流向是从左向右,选择的装置按B1→D→E→B2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假设有关反应均反应完全)。
①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对于上述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你认为还需要改进的是 。
③通过测量反应前、后E洗气瓶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若氢氧化钙溶液的量不足,则计算出样品纯度的结果将 (填“偏小”、“偏大”、“不受影响”之一)。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如下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 1 s 后取出,可以看到(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乙炔(化学式为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以乙炔为原料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多种化合物。乙炔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氧炔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构件。现在让我们一起对乙炔燃烧(氧炔焰)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当还原性气体中混有水蒸汽时,则难以还原氧化铜。
【提出问题】乙炔燃烧的产物中除水外主要还有哪些物质?
【假设与猜想】猜想:①一定有;②可能有一氧化碳。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两种物质的猜想设计如下实验:
(1)在氧炔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的大烧杯,观察现象。
(2)将乙炔燃烧的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和足量的浓硫酸,将剩余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若氧化铜变红,说明有(填写化学式)。
【证据与结论】
实验(1):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则猜想①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若氧化铜变红,则猜想②成立。
【分析与交流】实验(2)时,若将乙炔燃烧的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此时氧化铜不变红,能否证明猜想②不成立?(填"能"或"不能")。
可用作催化剂和外伤止血剂.某实验兴趣小组利用
腐蚀电路铜板后的溶液(主要成分为
、
)进行了氯化铁回收实验.
实验一:(如图1)
(1)写出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2)步骤②中的操作a名称是;步骤③中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
实验二:该实验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又进行了另一种尝试.
【阅读资料】不同金属氢氧化物可以在不同的pH范围内从溶液中沉淀析出,工业上利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使金属氢氧化物依次沉淀,结合过滤等操作,进行物质分离.
如表是氢氧化铁与氢氧化铜开始沉淀与沉淀完全的
.
|
|
|
开始沉淀的pH |
1.9 |
4.7 |
沉淀完全的pH |
3.2 |
6.7 |
(3)如图2,步骤b加入
消耗溶液甲中的
,使溶液pH增大到所需范围,请写出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认为步骤b调节溶液的pH到 (数值范围)比较合适.
(4)该实验需要用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请将pH试纸的使用方法补充完整:,,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
.
(5)
溶液容易生成
发生变质,在保存
溶液时,常向
溶液中加入某种酸,以防止
溶液变质,你认为选用(用字母表示)最合理.
A. |
稀硝酸 |
B. |
稀硫酸 |
C. |
稀盐酸 |
D. |
稀醋酸. |
请根据材料与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中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用图中的(填字母)装置.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会用到一团棉花,这团棉花的作用是,生产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阅读资料】过氧化钠(化学式为
)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可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潜艇利用该反应原理供氧.
(3)刘丰同学想验证潜艇供氧原理,请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
的化学方程式.
(4)用如图2装置制取的氧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应该在H与I之间添加("甲"或"乙")装置进行气体净化;该实验中,装置H的玻璃管里固体颜色会由浅黄变成.
张宁和刘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通过学习知道,碱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离解出
,那么
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呢?请你帮助他俩完成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属于(填"酸"、"碱"、"盐"),为什么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进行猜想】
(1)
使酚酞溶液变红。
(2)水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
(3)使酚酞溶液变红。
【设计实验】
(1)实验Ⅰ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不成立。
(2)刘明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他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
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至过量,振荡,出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提示:
溶液呈中性)
(4)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猜想(3)正确。张宁对此结论有些质疑,于是他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
溶液中,
和
发生如下反应:
【得出结论】 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