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
|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兵家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 B.朱熹 | C.李贽 | D.王阳明 |
《尚书 .五子之歌》 中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下与此观点一致的有:①古之为政者,爱民为大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强④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后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 B.墨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