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材料二 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6分)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材料三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代西方国家在政体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试以近代英国、美国为例进行分析。
(2)分别说出奠定两国政体的重要法律文件名称。两国的政府首脑分别是谁?
(3)你欣赏哪国政体?请说出这一政体的特点。
材料四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得达此目的,则振兴商务改良经济,发掘天然矿产,则发达无穷。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4)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 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的主张的?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6)据材料五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
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
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
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
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经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范伸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材料二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11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三尽管在改革的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肯定: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更,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是在国民经济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是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勃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 《人民日报》(1992年8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社会变革”是怎样实现的?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社会变革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中首钢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钢发生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