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①牛顿在进行光学实验。

②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蒲柏
③从数学开始到牛顿时代为止,数学工作由牛顿完成了一大半。——莱布尼茨
材料2: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牛顿如何从①③的方面使“自然界和自然规律”变成光明的。
(2)结合材料2归纳牛顿能使黑暗变成光明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美国“边疆学派”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如下图)。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年份
项目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184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的河流、水库、供水系统的管道及其他部分,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在1865 年和1868年,议会两次建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对全国的环境污染进行调查。1876 年议会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53 年议会通过了《大气清洁法》。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在治理环境问题上英国议会和政府所起到的作用,并从政治权力分配角度分析其原因。

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途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有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
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相通—相连—相融
材料一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法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这就决定了君主与群臣、高贵者与卑贱者都必须共同遵守。战国时期的慎到从“人性恶”出发,指出“法”是社会最可信赖的客观标准,因而以法治国必定优于圣贤之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认识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2)阅读以上图片信息,以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