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 | B.冶金 | C.纺纱 | D.织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