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的根须
安谅
戈壁滩上的红柳是令人惊艳的植物,我虽以为太纤弱,太柔嫩,艰难地伏在地上,一阵尘沙就会把她掩埋,一阵罡风就可能把她折翻。
戈壁是旅途中的暗淡,虽然新奇,匆匆一瞥也就足够了,恨车轮子还太慢,心早就驶向了绿洲。但红柳,却在这一片不毛之地扎根了,沙尘飞雪,漫漫时日,它们顽强坚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生命和妩媚,鲜活,滋养了这个天地。
初次见到红柳,就被红柳深深吸引。那是秋天,我刚闯入南疆,戈壁滩大海一般袒露在我眼前。干旱而又盐碱微具的戈壁上,几无生物可言。长期浸淫于郁郁葱葱的本性南方的眼睛,都有些迷茫了,面对突兀而至的戈壁,心有惶惑。但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是闻名遐迩的荒漠王者,他挺立在那里,无法言说的壮美,无所畏惧的姿态,无以撼动的坚韧,崇山峻岭一般的崔巍,仿佛饱含了日月精华,雄性傲然。戈壁,因此也显得更加粗犷和野性。瞬间,我又瞥见了那一丛丛的紫红。远远望去,仿佛是天空中的一缕缕彩云,又似乎是黑黢黢梦境里的一叶叶方舟。之后,又是偌大的一片,相互依偎形成了紫色的云团,有时又花瓣一般散落,在沙砾地上蜷伏。像一队柔美的舞蹈队员用肢体正勾勒着美轮美奂的造型,衣袂飘飘,火一样的鲜活,让我看呆了,几乎惊叫着询问,这是什么树种,怎么会在戈壁滩上如此精彩绝伦。
从此认识了红柳,并深深为其折服。看似娇弱的身躯,至多也只有二三米高,更无粗壮的树干支撑,卷曲的枝条也是乱发似地,却像一簇簇鲜艳展现给了戈壁。
在春天,多少流沙也掩埋不了她。她温柔中带着倔犟,执著地从沙土中探出腰肢,细柔的枝叶上,奇迹般地绽放出红色的小花,叶绿花红,装点着戈壁,也衬托着胡杨,使其显得更加伟岸挺拔。
在我的眼里,胡杨是雄性的象征,而红柳无疑是女性之美的凝练和典范,戈壁因了红柳,仿佛才成就一个生动而完整的天地。
后来知道,在干涸的荒漠中,红柳的根须在地底下柔韧地延伸,深深地植入大地深处,有的蜿蜒伸展于地底下,竟有二三十米之长,与她在地面显露出的纤弱的形象迥然不同,甚至于比胡杨的根须更执著、更坚韧!与土地紧紧相依,与戈壁身心相融。它吮吸的是戈壁盐碱的苦涩,却回馈戈壁天空一片温馨的飘逸。
我说红柳是睡着的冰,是卧着的树。红柳的根蒂有多深,天地就有多大!
在戈壁上,倘若见到那隆起的一个个土丘,那里就隐藏着红柳,她终会在某一天伸展她的腰肢,亮相她的美艳;如果你见到那红柳遍布的戈壁,沙土何等的平静和规整,那是红柳用自己的生命化解了风沙的躁动,用一片柔情挽留了绿色游移的脚步。
有一种叫做沙漠人参的植物,学名为肉苁蓉,它就寄生于红柳的根部,萌芽发育,离开红柳一步,都无法繁衍。
有一种草叫骆驼草,也顽强地生存于戈壁滩之上,无惧风寒寂寞,只要有红柳相伴左右。
红柳,纤弱身躯,柔媚风情,挚情禀赋,坚韧品性,令人敬佩和仰慕。她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因为,红柳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灵去发掘和感悟。
(2013年第1期《散文选刊·下半月》)红柳的根须有何特点?
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文中写到肉苁蓉、骆驼草,有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认为红柳是“戈壁滩上真正的强者”?
“毋庸置疑,缄默着的红柳还正向我们传递着更多的东西。”你认为红柳还会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东西呢?请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⑴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⑵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⑷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第⑵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第⑶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去掉后对文意影响相对较小的一项是
A.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 |
B.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
C.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
D.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我们需要信仰
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确,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②和平时期,我们同样需要信仰。
③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④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这里是否遵守规则,首先要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⑤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⑥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偏向于急功近利,只从眼前的算计出发,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⑦这种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缺失,其实来源于我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无私或博大的爱心。
⑧而人类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爱心,恰恰都超出了个人狭隘的理智。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⑨有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当看到云南某边远乡村没有小学,那里的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首都北京,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⑩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信仰会使人心胸坦荡,信仰会使人生更有意义,信仰会使世界充满爱的温暖。因此,我们需要信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人有了信仰就会超越狭隘的理智,从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信仰在战胜人生困难的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写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事例。
请写出一则由关信仰的名言。
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父亲,真爱“找”事
父亲是个农民,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平日无事,总爱“找”事。
父亲啊,你真闲啊!
那次,本来艳阳高照,突然不知老天被谁惹怒了,哭得汪洋恣意。父亲从床上崛起,说:“妮儿,赶紧跟爸收一下芝麻。”雨未免太猛了吧,刚出屋门,衣服就湿透了。哎,父亲呢?只见他飞也似地向东边跑去。一会儿,他回来了。“二宝家的羊拴在沟边,我给他牵回家了。”晚上,二宝流着眼泪来到我家。“叔,谢谢您呀!今年孩子的学费就靠这几只羊……”父亲脸一红,忙说:“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而笑,二宝满脸写着感动。
村里那条路,遇到雨,摇身便成了“水泥路”。为此,村民们整日抱怨。父亲没事时就骑着他那辆破三轮,到村外工厂里拉废砖铺路。三个月后,路终于摆脱了“水泥”的命运。走在路上,心里一阵惬意,时常听到村民们对父亲的称赞。父亲,真伟大!
由于村里贫困,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一家又一家的老人与儿童。今年春季,王奶奶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昏倒在地。父亲扔下锄头,赶紧背起王奶奶跑往医院。医生说:“她心脏病犯了,要是晚一点儿命就没了。”父亲陪王奶奶老半天,直到王奶奶不需人照顾。天快黑时回到家,妈妈一阵数落:“你这人啊,自己活没干完,天天‘找’事,没完没了,真是个‘雷锋’呀!”父亲笑笑,并未言语。
前几天,麦田披上一层金色的婚纱。一会儿随风舞动着充实与喜悦,一会儿齐刷刷地挺着胸膛,与太阳对峙。忙了大半天,这块地终于收拾干净。母亲累得气喘吁吁,想回家凉快凉快。过了好一会儿,却不见父亲的身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父亲正帮邻居装麦呢!母亲又气又笑地说:“这个老好人啊,真拿他没办法!”
父亲一生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没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他就是喜欢帮人家做些什么,在父亲眼里:“举手之劳的事,一个字——做!”
书上说:“劳动着的人与爱奉献的人才是幸福的。”原来,父亲,您挺幸福的。
父亲,就是爱“找”事。我爱爱“找”事的父亲。请概括出文中爱“找”事的父亲“找”了哪些事?
品味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理解标题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共14分)
等待花开
陶群力
①十五岁那年,母亲把我托付给远在南方的叔叔,上那儿去念高中。
②开学了,阳光柔和轻快地在窗玻璃上跳舞。新同学叽叽喳喳地谈论着,说笑着。老师进来了,教室变得鸦雀无声。老师拿出座位表排座位,我的同桌是位女生。
③她,穿一身连衣花格子裙,长长的、乌黑闪亮的头发柔波般披在肩上,脸上挂着一弯浅浅的微笑,有颗小黑痣很舒服地贴在嘴边,眼睛清澈妩媚,一股淡淡的香在四溢。
④没几天,同学们就熟了。我的邻座──她叫陈玉兰──看上去好高傲,超凡脱俗,喜欢仰望明丽的蓝天,对着飞翔的小鸟哼“我的青春小鸟……”
⑤她好漂亮,漂亮得让好多女同学有些妒忌,而男同学,则会有意无意地偷看一眼,像刘小龙这类胆儿大的,还会主动搭讪。课上完,同学们涌到晚霞满天的操场,如百鸟入林,刘小龙和几个男生有意带着足球绕着她奔跑跳跃。
⑥日子过得飞快,春的气息如期而至。转眼,枝头已是百花盛开。窗前,那棵白玉兰──像极了陈玉兰──雍容典雅、恬静脱俗!我想,陈玉兰一定喜欢的。晚上,我趁着夜幕的掩护,偷偷地爬上了树,摘了好几朵。次日,我悄悄地将花放到陈玉兰的书桌里。她窘羞得双颊绯红,头低低的,用嘴轻咬着手指,身子不停地颤抖着。
⑦万没料到,晚自习时,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指桌上的一只青苹果,让我吃。我怔了怔,咬了一口,“好涩啊!”我说。老师一脸严肃,“小同学,你好糊涂哇!”我如坐针毡,心跳加速,“我,我做错什么啦?”老师语重心长道:“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你该爱惜生命,不要让父母担忧……要把它珍藏在心里……”
⑧我支支吾吾,
⑨回到寝室,刘小龙问我咋回事,我就说了,他骂了句“软蛋”。稍后,从枕下拿出一封信(是写给陈玉兰的)开始大声地念了起来:
你是一朵洁白的玉兰
在枝头美丽地绽放
我是花朵下那温暖的泥土
时刻将你滋润
如果你高傲地吟唱
我便做你身旁的一只鸟儿
⑩刘小龙胆儿真大,一边朗读一边还用眼斜睨,像是显耀,抑或挑战。
⑾他说,老弟的意思哥们儿明白,咱也没那心思,只想表现表现。说完他耸耸肩,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
⑿后来,刘小龙告诉我,陈玉兰爱的是纯洁、幽香的广玉兰。他说,可惜呀,广玉兰花期早过了,不然,一定采它几大抱。
⒀从那时起,同学们说我和刘小龙在追陈玉兰。还说刘小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绝非我的竞争对手……
⒁陈玉兰病了。病来得突然,来得很猛。那天,我随同学们来到病房,见她脸色苍白,面色晦暗,头上汗珠涔涔,痛苦地蜷缩着身子。见同学来了,她只是轻轻地点点头,算是答谢……几个星期后,当我们听说陈玉兰被送到杭州化疗(后来得知是癌症),刘小龙泪流满面,他说,“我要给陈玉兰写信,要把上次写的信一同寄去。”刘小龙取出信,泪如雨下,悲悲戚戚朗诵着。听得我眼圈发红,连平日里喜欢吃醋的女同学也叹息、摇头──唉,一朵花算是败了。
⒂一天,我忽然发现窗外广玉兰开了,一朵,一朵,开得硕大而纯洁,叶子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刘小龙却沉默了──空气变得凝固起来。
⒃高考的日子近了,看着陈玉兰的空座位,我的心也像夏日的空气:沉闷、焦躁。
⒄后来,陈玉兰再也没来过学校。
⒅毕业那天,老师提议,全班在那棵玉兰树下合影。这个晚上,星星很亮,月光如水。
⒆毕业后,同学们天南地北,我也回到了家乡,多年后有了家有了孩子。可每当花开季节,有幽香徐徐吹来的夜晚,那花开的声音总会摇醒我的青春往昔。
⒇我的梦里,依旧是落花纷飞,带着透明的哀伤。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2年第7期)全文围绕着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品味下列语句。
(1)开学了,阳光柔和轻快地在窗玻璃上跳舞。
(2)我的梦里,依旧是落花纷飞,带着透明的哀伤。第③段属于什么描写?第⑤段写女生的妒忌,男生的偷看属于什么描写?它们分别有何作用?当年我送玉兰花,刘小龙写玉兰诗的行为曾被老师和同学们误认为属早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议论文阅读(共8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诗人的一句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二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语文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