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
|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西欧从东欧的粮食进口线,加剧了二战后西欧粮食短缺的局面。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美国
| A.占领朝鲜 | B.侵略越南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进行军备竞赛 |
高三某学生写一篇有关l947--1948年的国际关系的论文,他的论文中涉及的“关键词”可能有
|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
| B.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 C.铁幕演说、越南战争 |
| 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 |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美国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
| B.美苏冷战序幕的揭开 |
| C.美苏盟友关系继续维持 |
| D.美国确立了以冷战避免热战的遏制战略 |
冷战期间。美国认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则认为“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影响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因素包括
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
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
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观察下面两幅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图2在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
|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 B.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
|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 D.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