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生活总是密切相关,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用品进行探究。以下就是小明利用气球探究的一些小实验:
(1)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提起细线试图让两只气球靠近时,
出现了如图甲所示的排斥现象,这是因为摩擦使两气球带上了__ _____使气球相互远离;这时向两气球之间吹气,气球又相互靠近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为了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形状接近正方体的气球、几个相同的砝码、木板等进行实验。他们将一块与气球上、下表面大小相同的木板压在气球上,用改变砝码个数的方法改变木板对气球的压力大小。实验情况如图(a)、(b)和(c)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a)与(b)或(a)与(c)可知:力可以改变物体_____ _____;
②由图(b)和(c)可知:_____ 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抛出一个气球,可以看到它下落的速度很慢,这是因为它受到______ ___的缘故;最终气球都将落回地面,这是因为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_____ ___的作用。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①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的 相同。
②让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运动,小车在 (填“毛巾”“棉布”或“木板”)表面速度减小得最慢。由实验进一步推理得出:若运动的小车不受阻力,将做 运动。
(2)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①质量不同的钢球。分别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木板上相同位置的木块。如图乙、两所示。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物体的 越大,动能越大。
②利用丙图器材,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此摩擦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丙图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将适量碎冰放入试管中,利用水给冰加热,目的是 。
(2)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 ℃。
(3)图乙是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的熔化特点是:持续吸热、 ;AB和CD两段图像的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 。
(4)若不计热量损失,物质在AB和BC两段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则Q1:Q2= 。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使用的电源为两节新干电池。
(1)如图所示,甲图为实验电路,请在接错的一根导线上打“X”,再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改正(导线不允许交叉);
(2)电路改正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中电流示数如乙图所示,请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格空白处;
实验序号 |
电阻R/Ω |
电流I/A |
1 |
5 |
0.40 |
2 |
10 |
|
3 |
20 |
0.10 |
(3)通过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 ;
(4)根据上表数据及相关已知条件计算,三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 Ω.
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透明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
(1)将瓶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乙图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橡皮膜内凹的程度变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
(2)接着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丙图所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
(3)将甲图中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通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丁图所示。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
(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会有部分液体从洞口流出,最后稳定时,塑料瓶和胶管里的液面相平,此时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一个 。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为了方便测量 ,应先调节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的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0.5 |
10 |
1 |
5 |
2 |
2 |
15 |
1.5 |
20 |
3 |
1.5 |
10 |
3 |
5 |
总结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
(3)案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工作的,图乙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使用前,先将游码移至秤杆左端零刻度线处,若发现秤杆右端上翘,则调零螺丝应向 (选填“左”或“右”)旋动,才能使秤杆水平平衡。称量一物体质量时,将物体放在秤盘上,接着在砝码盘上放一个标识为1kg的槽码,游码仍在零度线处,秤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得该物体的质量为1kg。那么,这个标识为1kg的槽码真实质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