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2分)
英国篇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一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句)(4分)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雅尔塔体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请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择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例。
(4)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积极意义的理解(6)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2分 )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李鸿章出访(25分)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1896 年2 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在法国期间,他去南部工业重镇克鲁索市(Creusot)的施耐德(Schneider)军工厂购买大炮。为讨教强国之策, 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这趟经历, 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 尤在于变法自强。”——《李鸿章历聘英美记》
材料二: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材料三: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在回答有关教育问题时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材料四:“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材料二、三、四摘自李鸿章答《纽约时报》)
材料五: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底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梁启超《李鸿章传》
问题:
(1)结合《马关条约》影响,分析李鸿章为千夫所指的原因。
(2)分析材料一中“清廷“联俄制日”的可能性。
(3)材料五认为应如何评价李鸿章?
(4)综合五则材料及所学,评李鸿章的出访。(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5分)

中世纪城市
材料:今天欧洲的资本主义,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成人了;但是,任何成人的最初形态都是一颗精子和一颗卵子结合,并在母体的子宫上着床。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端,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成人”的最初形态——一颗精子和母体里的卵子结合并着床的过程。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等方面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理性的光芒
材料一: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
材料二: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问题:
(1)材料一、二中霍布斯与洛克论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2)为防止出现“侵犯人权的政府”,孟德斯鸠在材料二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结合中外相关两个史实,指出这一学说的历史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