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①③ |
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后,均在《申报》和《北华捷报》等媒体上公布信息;开平煤矿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上述材料折射出洋务派民用企业与军事工业的主要不同点是
A.产品投放面向社会市场 | B.建立起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 |
C.注重降低成本以追求利润 | D.吸纳了部分民间资本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国家税源枯竭 |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
《史记·货值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西汉初期
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
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 B.中央着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 |
C.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是着眼备战 | D.适应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