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与维新派兴民权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B.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 |
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 D.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 B.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 D.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D.为巩同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
我国古代某种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该制度是
A.征辟察举制 | B.科举制度 |
C.三省六部制 | D.郡县制 |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A.唐太宗从善如流有良好的帝王素质 |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 D.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
《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②宰相不被重视③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