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经济总量及主要资源消耗占全球的比重
GDP占全球的比重 |
原油 |
原煤 |
铁矿石 |
钢材 |
氧化铝 |
水泥 |
4.1% |
7.4% |
31% |
30% |
27% |
25% |
40% |
注:现阶段,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
材料二:我国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和投入情况
|
规模以上企业 |
大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发达国家企业 |
开展科研活动的企业数量在同类企业中的比重 |
11.9% |
38.4% |
9.0% |
|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 |
0.56% |
0.71% |
/ |
平均8%以上 |
注: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0%以上,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9%左右。
材料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才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7分)
(2)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3分)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论道理的?
材料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和对比中,国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这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并作通俗化的解读,在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传统文化热”的原因。(6分)
材料二: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明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集中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且强调,各级党委要把生态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1)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应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材料二:2012年5月3~4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发来书面致辞。胡锦涛强调,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不仅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将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宝贵贡献。奥巴马在致辞中说,美国坚定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美中合作伙伴关系。胡锦涛最后表示,中美关系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让我们抓住机遇,排除干扰,共同努力,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原因。
材料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3)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人民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
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一 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情况
注:欧债危机毫无起色,外需不振尚难改观;房地产调控毫不放松,内需提振一时乏力,在市场“破8”的预期中,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二季度增长7.6%,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
材料二除了外需、内需不足外,我国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看空甚至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多了起来,经济下行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机,我们要有信心实现全年的预定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预调微调的力度。
(1)材料一中的图和注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请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3)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全国政协该如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