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 | 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
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 D.明清进步思想反映平民需求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郑观应是中国主张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他写道:“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很早就受到西方的影响 |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都市 |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
D.人民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发达的水上交通 |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歌的历史史实应该是
A.西安事变 | B.重庆谈判 |
C.政协会议召开 | D.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 B.收买地主土地 |
C.土地国有政策 | D.国家核定地价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到: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可能是
A.美国共和制 | B.英国议会君主制 |
C.德国二元君主制 | D.法国共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