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怎样推动了当时秦国的社会转型?
(2)材料二中王安石“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其实际效果如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 50年前,中国分别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经过半个世纪洗礼,已经成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今天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的挑战。事实证明,任何超越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尊重他国意愿的做法难以实现真正人权、自由和民主理念,相反还可能造成局势动荡。因此,五项原则的传承、发扬,不但很必要而且具有很现实的针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和1965年出现建交热潮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原因。
(3)根据材料2,结合当前局势,分析五项原则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敌今日欧洲各国,什九皆属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也……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
——一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材料二民国初年,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一《近代中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一《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1)材料一中“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是指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尤·叶梅利亚诺夫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一一一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阅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的缺陷。
(2)材料二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放弃”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放弃”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职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概括新时期我国是如何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
材料一 “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3日公布)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正式成立,由起义各省选派代表组成(每省以3人为限)。在43名会员中,同盟会会员33人,立宪派8人。同盟会会员林森为参议院议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当时想建立什么样政体的国家?
⑵从材料三中看出,,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⑶材料二体现了什么精神?有什么重大意义?
⑷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材料三的颁布对当时中国有什么进步作用?但又存在什么缺陷?
⑸材料四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⑹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依法治国。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