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甲1993~2010年该地区酸雨频率年际变化 乙 该地区污水排放量变化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 D.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 |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2分)。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2分)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3分)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江苏省 |
地形 |
以平原为主 |
|
气候类型 |
||
河流 |
河流少,水量小 |
|
矿产资源 |
丰富,以为主 |
较少 |
该图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2)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3)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对江苏的影响
读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4)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分析其有利自然条件。
图10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3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共13分)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格内容
工业区 区位条件 |
鲁尔工业区 |
沪宁杭工业区 |
自然资源 |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
|
交通 |
内河航运、陆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
内河航运、陆地、航空和 _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
市场 |
市场广阔 |
市场广阔 |
劳动力 |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
(3)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4) 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图10、表3,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资料一:见图9
资料二:见表2
表2不同年代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 |
1995年 |
1999年 |
2000年 |
|
东部地区 |
93.86 |
87.69 |
87.77 |
87.83 |
中部地区 |
3.87 |
9.25 |
9.38 |
9.17 |
西部地区 |
2.27 |
3.06 |
2.85 |
3.00 |
(1)外商在中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多选,填正确项字母)。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图9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表2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3分)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3月27日,在嘉兴市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世博推动地区发展,“长三角”成员城市由此前的16个城市增加到22个城市。
材料二:新“长三角”示意图(图16)。
材料三:2008年原长三角和盐城市三大产业结构图(图17)。
⑴新“长三角”地区跨越了沪、苏、和(填简称)等四个省级行政区。该地区核心城市是。
⑵比较2008年盐城市和原长三角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⑶简述“长三角”区域的扩大对新加入的地区和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⑷新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不足,解决的办法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