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亚铁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FeSO4·6H2O,又名莫尔盐,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还原剂。某化学研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来制备莫尔盐并测定硫酸亚铁铵的纯度。
步骤一:铁屑的处理与称量。在盛有适量铁屑的锥形瓶中加入Na2CO3溶液,加热、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记为m1。
步骤二:FeSO4的制备。将上述铁屑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并用少量热水洗涤锥形瓶和滤纸。滤液及洗涤液完全转移至蒸发皿中。滤渣干燥后称重,质量记为m2。
步骤三: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准确称取所需质量的(NH4)2SO4加入“步骤二”中的蒸发皿中,缓缓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冷却,待硫酸亚铁铵结晶后过滤。晶体用无水乙醇洗涤并自然干燥,称量所得晶体质量。
步骤四:用比色法测定硫酸亚铁铵的纯度。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三中称取的(NH4)2SO4质量为________。
(2)①铁屑用Na2CO3溶液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备FeSO4溶液时,用右图装置趁热过滤,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NH4)2SO4与FeSO4混合后加热、浓缩,停止加热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色法测定硫酸亚铁铵纯度的实验步骤为:Fe3+标准色阶的配制、待测硫酸亚铁铵溶液的配制、比色测定。标准色阶和待测液配制时除均需加入少量稀盐酸外,还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实验最终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硫酸亚铁铵产品等级。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探究氯气的性质及模拟工业制取漂白粉,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碘化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若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则甲中盛放 (填名称)。
(3)C1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该兴趣小组用8.7g 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制备氯气,则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标准状况下的Cl2 L。
利用化合价推测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1)从化合价的角度可以预测物质的性质。
①SO2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只有氧化性 B.只有还原性 C.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②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由紫色褪至无色。反应后,锰元素被还原成Mn2+,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OH)2很不稳定,露置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为了获得白色的Fe(OH)2沉淀,可以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不含O2的蒸馏水配置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①用硫酸亚铁晶体配置上述硫酸亚铁溶液时,还需加入______________来防止Fe2+被氧化。
②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常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
(3)检验Fe3+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加入试剂的化学式和现象与结论)
铜既能与稀硝酸反应,也能与浓硝酸反应,当铜与一定浓度硝酸反应时,可将方程式表示为:Cu+HNO3→Cu(NO3)2+NO↑+NO2↑+H2O (方程式未配平)。
(1)硝酸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
(2)0.4molCu被硝酸完全溶解后,硝酸得到的电子数是______________,如果得到的NO和NO2物质的量相同,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
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在储运过程中要严防泄漏。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硝酸储运罐子上应贴有的安全标识是(填序号)__________
①②
③
④
(2)一般在运输浓硝酸时采用的储藏罐材料是___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①铁 ②铝 ③铜 ④陶瓷
(3)从硝酸泄漏现场可以看到大量的红棕色气体弥漫,该红棕色气体的成分是 。
(4)由于硝酸泄漏后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地面铺撒____________(填序号),并及时用水降温。
①氯化钙 ②氯化钠 ③生石灰 ④熟石灰
将质量为m1的NaHCO3固体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1)发生反应的NaHCO3质量为多少?
(2)当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多少时,可以断定NaHCO3已分解完全?